武汉市科协

最新信息

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洪铸

发布日期:2008/12/26 14:48:49      来源:      作者:王洪铸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王洪铸男,汉族,1967年2月生,湖北南漳人。1986年湛江水产学院淡水渔业专科毕业,同年分配到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1989年考取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92年转为博士研究生。1995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所工作。1992-1993年参加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2000-2001年赴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合作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底栖生物分类与生态学科组组长,责任研究员。
    主要从事无脊椎动物学和淡水生态学的研究。现主持多项重要科研课题,包括中国重点地区寡毛类环节动物研究、长江沿岸湖泊底栖动物资源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富营养湖泊的比较湖沼学研究、富营养型湖泊稳态转换和生态系统调控原理、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以及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健康的临界水沙条件研究等。
    主要学术成就:记述寡毛类新种40余种,纽虫1新属新种,对膨管蚓属进行了全面订正;全面研究浅水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能量学,构建了底栖动物群落定量食物网;开展长江湖群的比较湖沼学研究,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深入地分析了大型通江湖泊和河堤决口湖的湖沼学特征;率先在我国开展预测湖沼学研究,建立了中小型湖泊沉水植物关键时期模型以及河蟹最适放养量模型。
    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8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1999年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著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专著1部。
    2003年在荷兰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水栖寡毛类会议上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赢得第十届会议的举办权,第十届会议将是首次在欧美以外国家举行的会议。

                                    格物致知 止于至善
                                    ——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洪铸

    有一类学人,做人淡泊明志,做事精益求精,做学问更是止于至善。教学育人,亦师亦友,既严格要求,又大胆放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底栖生物学科组组长王洪铸研究员,就是这样一位青年学者。他常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诠释着兢兢业业,乐此不疲地追求着科学的真、善、美。
                                          踏遍山川河湖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王洪铸都是一丝不苟,踏实认真。1989年,当他考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深造时,他的导师梁彦龄研究员让他做线蚓科等小蚓类的分类研究。线蚓分类是个世界性难题,其研究文献分散,形态构造不易观察。尽管如此,他不但没有丝毫退却,反而壮志凌云地埋头苦干。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小蚓类分类学中,动物的每一个组织或器官的细微结构特征都可能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反复仔细的观察、比较大量标本,就像射击一样磨练眼力功夫,更磨练耐心和毅力。刚开始入门时,他经常坐在显微镜前观察标本,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了精益求精,他就在显微镜下把那些细微结构都画出来。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的勤奋好学终于结出了丰盛的果实。在短短的六年求学期间,他踏遍天南地北的山川河湖,记述淡水、海洋和陆栖寡毛类82种,其中新种6种,新记录13种;对线蚓科有突出研究,记录8属21种,改变了中国线蚓种类贫乏的观点,大大丰富了我国小蚓类的记录。这些成果汇编成专著《中国小蚓类研究》。由于该文详尽报道了中国小蚓类的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综合研究结果,专家认为“对中国小蚓类有迄今最详尽的记述,反映了我国小蚓类的最新研究结果,在理论上有一定创新和发展,在国际水平上亦做出了一定的创造性成果”。该研究在水生生物学、土壤动物学、环境科学和农、林、渔业诸方面都有重要参考和应用价值,他也因此于1999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求学期间,由于独立工作能力突出,王洪铸于1992—1993年被派往长城站参加中国第九次南极考察队,独自承担菲尔德斯半岛淡水生态系的调查工作。在南极的恶劣环境条件下,强健的体魄固然重要,但勇于挑战困难、不畏艰险的求真精神更是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支柱,是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是的,他做到了,考察期间,他以超常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圆满地完成考察任务。“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就是这句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话,让我们看到了王洪铸的那股发自骨子里的拼劲。他的这种拼劲在他后来的教学育人中熏陶着他的学生们。
                                         要做就做最好的
    留所工作后,作为底栖生物学科的带头人,他责任心重于泰山,更是以工作为乐,常和学生们一同到野外采样,无论什么活他都和学生抢着干。他常说做科学就是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空洞的理论难以使人信服,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发现问题,从而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
    他教学育人既严格要求,又大胆放手,带领学生们攻克一个个科学难题。近年来,他的研究小组取得了系列成果:记述寡毛类新种30余种,纽虫1新属新种,对膨管蚓属进行了全面订正;全面研究浅水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能量学,构建了底栖动物群落定量食物网;开展长江湖群的比较湖沼学研究,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深入地分析了大型通江湖泊和河堤决口湖的湖沼学特征;率先在我国开展预测湖沼学研究,建立了中小型湖泊沉水植物关键时期模型以及河蟹最适放养量模型…
    2004年11月初,第十二届国际河流与湖泊环境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该会议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淡水生态学论坛,聚集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德国、爱沙尼亚、泰国、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约160名专家学者。由于组织出色,与会国家和代表较两年前增加了一倍。谁又知道筹办如此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只用了不到八个月时间!受命作为该会议的主要组织者后,王洪铸一马当先,毫不犹豫地扛起了这付重担。
    在过去的二百多天里,他不知道熬了多少个通宵。从会议通知起草、论文遴选与修改,到食宿安排、会后考察,无不浸透着他的心血。大会分设了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态毒理学与生物修复、古湖沼学和群体生态学等多组学术报告,有近120位中外学者作了口头报告或墙报交流。如此规模的会议,所有活动均按预定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其组织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会议代表普遍认为这次国际会议水平甚高,并对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热情款待感谢不已。面对成功,他说:“要做就做到最好”。
                                      欣赏自然规律中的美感
    硕果累累在他眼里只是一个个新的起点,功夫止于至善才是他锲而不舍的追求。这种追求融会贯通于他做学问的点点滴滴中。
    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能看到一道独特的风景:书架上摆满了大大小小各式字典。他常常为了考证一个疑难点而要查阅好几本字典和文献,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给学生修改文章时亦严格把关,不但给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和错误,还耐心地给学生讲解个所以然来,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问题。
    在他多年的分类学研究中,对于每个标本、每个特征,他都要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考究,从各种不同角度去思考验证自己的判断。他对学术的真、善、美的追求更体现在他做学问能从多个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去欣赏自然规律中的美感。
    生活中的王洪铸待人坦诚直率,热心助人,与学生亦师亦友。每个星期五的下午,他都会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煮好咖啡,然后和学生们聚在一起,举行“底栖动物青年学者研讨会”,探讨学术,畅谈人生。
    王洪铸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人,他信奉的格言就是“格物致知、止于至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不忘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默默地以实际行动谱写着自己的学术人生。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