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昌区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全区居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在贯彻落实《纲要》,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切实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统一思想,组织领导到位。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区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科普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统筹协调创建工作。二是机构健全,责任分工到位。研究制定了《关于创建2011-2015年度全国(湖北省)科普示范区工作方案》,建立了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协调制度,分管领导定期听取汇报,重大问题提交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三是健全机制,目标任务到位。采取政府推动实施、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民广泛参与的方式,由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形成牵头部门主要负责、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共同落实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大投入,经费保障到位。科普和《纲要》工作经费纳入全区年度财政预算,每年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逐年递增。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科普活动由区财政专项列支保障。
二、突出重点,扎实建设“四个网络”
一是由区委组织部、宣传部、人力资源局、区委党校负责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培训工作网络。通过举办科普展览、科普知识竞赛和专家学者科普报告会,开办网上党校教学等形式推进公务员科学素质的提高。二是由区人力资源局、总工会负责的城镇劳动人口就业再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网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了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培训。三是由区教育局、科技局、科协、团委、妇联负责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培训网络。坚持把青少年科技教育列入中小学教学总体目标,积极开展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四是由区民政局、团委、妇联、科协以及各街道、社区负责的社区居民科普知识培训网络。全区14条街道、194个社区居委会建有科普学校、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站,定期开展居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科普讲座、科普展等科普宣传活动。
三、统筹协调,着力注重“四个结合”
一是与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等重点活动相结合,开展集中宣传。充分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周契机举办全区重大科普活动,广泛宣传《科普法》、《纲要》等宣传教育活动。二是与科普特色活动相结合,拓展《纲要》宣传覆盖面。实行科普文化广场活动轮办制度,每年由区科协协调指导,各街道、有关部门结合各自特点和优势,组织大型科普文化广场活动。科普文化广场轮办制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百县百项科普示范特色建设专项”。三是与日常科普活动相结合,不断丰富《纲要》宣传形式。坚持以“三进三创一反对”暨科普进社区、进门栋、进家庭,创科普示范街、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家庭,反对封建迷信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科普影视放映月、科普进社区巡回展等。四是与科普载体建设相结合,努力夯实科普宣传阵地。加强全区科普橱窗、科普网站、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载体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街道和社区科普宣传橱窗建设。
四、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四大优势”
一是发挥区域科教集聚优势。开展了服务院所、企业的“1+1”行动计划,动员街道科协重点联系1所大专院校或科研院所,对口联系1家科技企业,通过牵线搭桥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科学素质教育活动,南湖街中央花园社区搭建社区科普工作平台,利用党建、宣传等载体开展社区科普活动,被中国科协列入“全国科普活动站建设示范试点”。三是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利用辖区科教人才聚集的优势,调整、充科普报告团队伍,定期开展巡回科普报告会。同时将辖区内科技人员、大学生等吸纳到科普志愿者队伍中,成为全区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主力军。四是发挥老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条件成熟的街道、部门逐步成立了8个街道老科协分会,目前已成为老科技工作者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