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网讯 6月24日下午,江汉区产业园区内,一场穿越时光的讲述让200余位企业科技工作者心潮澎湃。在中贝通信大厦,中国科协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黄峻博士以《此生属于祖国 此生无怨无悔》为题,深情追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峥嵘岁月。从“算盘打出核潜艇”的艰苦卓绝,到“极限深潜试验亲赴险境”的生死抉择,那些尘封的故事在黄峻博士的动情讲述中鲜活重现,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精神变得可触可感,深深叩击着在场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心灵。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时称中国研制核潜艇是‘异想天开’,毛主席发出誓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黄峻展示的泛黄手稿照片见证着这段历史。当时新中国核潜艇事业从零起步,科研团队连核潜艇的具体构造都不清楚,只能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计算艇体数据,为了验证一个参数,父亲带着团队分几组独立运算,直到结果一致才罢休。”黄峻举起一张老照片,算盘上方写着“见证中国核潜艇”的钢笔字清晰可见,“这把算盘后来捐赠了出去,它代表着那代科研工作者‘骑驴找马’的奋斗精神——没有马就先骑驴,没有驴就迈开腿,绝不能等。”
“我要和核潜艇一起下潜”
1988年极限深潜试验的视频片段让现场屏息:62岁的黄旭华决定随艇深潜,成为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极限深潜的核潜艇总设计师。“当时美国‘长尾鲨号’深潜事故造成100多名艇员遇难,我们有的艇员写了遗书。”父亲的声音坚定有力:“我是总设计师,我随艇下潜因为我不仅要保证这艇的安全可靠,我要保证170几个人的生命安全,我要负责到底。”当核潜艇成功下潜至极限深度,返程上浮到安全深度时,指挥舱里爆发出的掌声穿透了三十年的时光。“试验成功后,父亲给我写了封信,强调‘任何一个细小问题都会导致艇毁人亡’,这封信我珍藏至今。”黄峻动情地回忆道,“在接受艇上快报记者采访时,父亲即兴挥毫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的诗句——这句诗正是他以身许国的真实写照。”
“16字精神是传家宝”
互动环节中,科技工作者们的提问引发共鸣:“面对‘卡脖子’技术,黄旭华团队的协作经验有何借鉴?”黄峻介绍,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有2千多家单位协同攻关,中国核潜艇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被问到“对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启示”时,黄峻重复了父亲常说的16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这是核潜艇精神,也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活动尾声,黄峻播放了黄旭华与年轻科研人员共唱《我和我的祖国》的视频,93岁高龄的老人站在人群中,依旧腰板挺直。“父亲临终前还在整理核潜艇发展史资料,说‘这些细节不记下来,后人就不知道了’。”她的话语里带着哽咽,却透着坚定,“他用一生证明: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就是科学家最大的浪漫。”
此次活动由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江汉区科学技术协会、江汉经济开发区、中贝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技报联合承办。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张若光,江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陟,江汉区政协副主席李宝红等出席活动。黄旭华院士“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一生,让科学家精神在核潜艇的钢铁脊梁上闪耀,也为产业园区的科技工作者树立了“把科研写在祖国深蓝”的精神标杆。未来,武汉市科协将继续以系列宣讲为载体,让更多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走进基层,推动“科技强国”的信念转化为创新实践的澎湃动力。
记者:李翊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