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协网讯 2024年,武汉市科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努力加快把武汉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创建了“科经荟聚”科创工作品牌,赋能全市各区产业创新发展。
2024年4月,“科经荟聚”江城院士专家行首场活动在江夏起步,院士专家们走进厂房车间、走进田间地头,围绕产业发展问题,答疑解惑、把脉问诊,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一年来,市科协以打造“科经荟聚”科创工作品牌为引擎,发挥科协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建机制、搭平台、办活动,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凝聚科技智慧,贡献了科协力量。
建机制
2024年来,聚焦武汉重要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构建“企业点单、科协派单、专家接单”服务机制,着力解决产业发展问题、行业发展课题、企业发展难题。一年来,提出院士专家建议30余篇,服务科技企业1000余家,着力解决企业技术瓶颈300多个,为创新创造增添新的动能。
搭平台
携手全市92所高校、100多家科研院所、78家市属学会(协会、研究会)、480余家企事业科协,招募院士专家1000余人,组建“武汉市院士专家科创志愿服务团”。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20多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530个,申请发明专利6830项,授权发明专利3273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及行业标准382项,推广转化科技成果491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887项。
办活动
精心打造“科经荟聚”产学研服务系列,常态化联动开展“科经荟聚-江城院士专家行”、产学融合创新发展论坛、院士专家工作站成果交流荟、武汉市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武汉市创新方法大赛、科学年会、学术交流等系列创新服务活动500余场次。
2025年,科经荟聚,从“新”出发。市科协贯彻落实省委市委部署,强化新时代“支点意识”,努力丰富拓展“科经荟聚”科创工作品牌。
谋创新
在企业“点单”单项服务模式上,推出“专家发单、科协派单、企业接单”服务新机制,构建双向创新服务链条,依托科创联盟、学会学科交叉联盟、科普产业联盟等平台,常态化收集、整理科研成果,推动产学研对接交流,助推院士专家团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提能级
聚焦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发展,发挥科协组织优势,支持引导优势主体开展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通过实施“科经荟聚”会企协作计划、创新驱动助力计划、院地合作智库项目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
聚力量
广泛汇聚科技、人才资源,发起成立武汉工程师联合体。通过引进建立国际学术组织、实施“海智”计划、青年科技人才朝阳托举工程,不断招才、引才、聚才,凝聚科技智慧。举办第二届武汉市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
6月19日,“科经荟聚”江城院士专家行再次来到江夏,走进江夏区大健康产业园,深度聚焦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组织邀请院士专家深入企业一线现场调研走访,面对面开展技术对接交流,搭建起企业与院士专家携手创新的桥梁,形成一批技术合作意向成果,推动天然高分子生物人工肝、医用防辐射新型材料两项前沿成果转化落地,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官建国等5位专家,受聘为武汉市科创志愿服务团大健康产业顾问;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汉中、武汉大学教授刘胜,协和医院智能医学研究室主任叶哲伟等3位专家现场分享他们对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前瞻思考,为江夏区开启科创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篇章,为引领武汉市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勾勒了美好图景。
2024年“科经荟聚”科创重点工作回顾
第十一届科学年会
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产业先机”为主题,以“会、展、赛”形式,同步举办武汉科创与科普成果展、首届武汉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复赛路演。6位院士出席,3位院士专家聚焦新材料、芯片、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科技发展建言献策。来自在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学会的500余名科技行业代表参加,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江城院士专家行
组建“院士专家科创志愿服务团”,构建“企业点单、科协派单、专家接单”服务机制,先后邀请张清杰、桂建芳、朱玉贤、谢先启、严新平、王汉中、李培武、金梅林院士和近五十位专家走进江夏、东西湖区、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武汉农业集团等辖区和企业开展调研交流和技术指导,推动院士专家与企业建立合作联系,服务产业发展。
创新驱动助力计划
聚焦武汉重点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领域前沿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举办“科经荟聚”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论坛、AI产业融合与科技创新发展论坛、北斗通导遥一体化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讨等12场高层次、开放性、跨学科技术交流活动,搭建联通产学研各界交流与合作平台。
院士专家工作站成果交流荟
全面总结近年来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成效,对优秀工作站开展系列宣传展示。邀请专家、企业等政产学研各界嘉宾现场分享传递创新思想,交流研讨院士专家工作站未来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撷结优秀工作站案例汇编。
首届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
聚焦硬核科技,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大赛首发辐射至武汉都市圈,并在深圳、成都、西安、无锡等城市设赛区7个,吸引国内外434个项目参赛,覆盖六大未来产业的13个细分领域,设立大赛基金,首期规模达10亿元,成为武汉地区重点“双创”赛事。
首届武汉市创新方法大赛
设立大学生组、企业组和社会组三个参赛组,吸引43家企业、76所学校,161个项目,192名企业员工、242名在校大中小学生报名参赛。大赛呈现出跨年龄、跨领域、跨区域的特点,参赛者中既有年仅9岁的少年才俊,也有年逾六旬的科技工作者;项目内容涵盖了环保节能、公共设施与安全、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搭建了展示创新成果、交流创新经验的平台,营造了推广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