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孝平:科学技术既要高精尖也要接地气
市科协网讯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认为,科学技术抓要“两头”,一个是要抓“卡脖子”的高精尖技术,另一个要抓“接地气”科普宣传,要将科学知识植入老百姓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
“科学普及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更幸福。”陈孝平表示,今天市区科协联办的本次科普日活动,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能从上到下促进地方科普工作的开展,使科学技术的成果惠及百姓,推动江岸区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他强调,接地气的科普宣传能让老百姓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科学技术,比如每个人都需要的健康保健,疾病防御等知识,利用网络就可以针对百姓最关心的健康话题线上开讲,科普宣传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
记者:丁莹
张先锋:做科普要有情怀
市科协网讯 “作为科研工作者,既要做科学知识的探索者,‘就是做研究’,又要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就是做科普’,才能把科研工作的成果效益最大化。”9月17日,在2021年武汉市暨江岸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武汉科学家科普团团长张先锋告诉记者,科研工作者做科普工作还要有情怀,要不计名利,“有时候做科普能对科研本身有很好的促进。”
“今年5月初湖北石首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我国首个长江江豚迁地种群已从最初引入的5头增长至101头,迁地自然保护已初见成效。”张先锋告诉记者,迁地保护就是对于某些特殊的珍稀动物,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把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适宜物种生存繁衍的地方。
据悉,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的江豚群体,被国内外同行称为“首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成功的范例”。张先锋认为,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推进,相信长江水生态环境特别是渔业环境的改善会越来越好。
记者:陈映琦
李俊皞:身负重任 砥砺前行
市科协网讯 来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高级园艺师、科普教育员李俊皞多年来一直从事科普教育、自然环境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及科学教育工作,享有“花博士”的美誉。
“今天作为全市优秀科技志愿者代表,在大会上宣誓我感觉身负重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表示非常感谢市区科协领导,以及武汉科学家科普团一直以来的帮助、支持和培养,自己接下来会更贴近群众展开科普,让科普深入到百姓生活中。
记者:张宇驰
王欣:很高兴能传播有温度的知识
市科协网讯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欣长期从事生理学及营养学等课程教学、感知觉与脑认知方向研究,她的科普作品帮无数青少年敲开科学大门。
“今天宣誓的时候我觉得很光荣,也很高兴能和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做科普。”王欣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接下来会带动师范大学的师生共同做好科普教育,把脑科学的专业知识普及给广大群众。“科普之路曲折漫长,然而我会继续走下去,把有温度的知识传递给读者。这份初心永不改变。”王欣动情地说。
记者:张宇驰
小观众有大理想
长大想成为对祖国有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市科协网讯 当天,新中国科技成就展吸引了众人目光。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所升起的巨大蘑菇云、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研究人员在远处瞭望庆祝……展板上传递的内容系统且生动,从航空航天到生命科学,从伟大人物到尖端科技,系统详尽的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自主创新、战略需求、前沿领先、重大工程等重要领域取得的成就。
“我在家特别喜欢跟着线上老师做科学实验,‘调皮的胡椒粉’‘研制洗手液’‘消失的色彩’等实验既有趣味性,又能让我学会了很多科学原理。不去幼儿园的时间,我都会让爸爸妈妈带我到武汉科技馆,了解更多的科学小知识,我自制的陀螺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呢。”4岁的小小观众刘穆寒侃侃而谈,没有丝毫胆怯。“今天是爷爷带我过来的,爷爷告诉我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内心不由自主的为祖国感到骄傲,觉得航天英雄太厉害了,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科技工作者。”
据悉,新中国科技成就展详细介绍了“两弹一星”、“航空航天”、“通信与通讯”等方面内容。
记者:盛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