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力行,实干为民。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区科协始终把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成效作为检验干部队伍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重要标准,聚焦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及时回应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诉求,在为民排忧解难中自觉践行初心使命,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聚焦围绕中心大局,大力助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
柔性引进院士专家顶尖人才。紧紧围绕全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需要,依托武汉市“院士工作站”平台,积极为院士及其专家团队与企业深化合作牵线搭桥,柔性引进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1人,成功创建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1家。全区累计创建院士工作站8家、入站院士8人,争取市级建站一次性补贴240万,院士工作站、院士引进数量位居全市13城区之首。推动中国工程院徐建国院士、武汉中心医院联合申报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湖北研究院武汉分院2021年咨询研究项目,课题《关于武汉市未来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的战略性研究》获立项资助34.85万元。推动“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在江岸落地,打造最专业的传授、最前沿的传播、最具有价值的科普产品。组织指导深捷科技、中医院成功创建武汉市首批“专家科创工作站”,共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岐黄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3名,争取建站补贴30万,全市首批仅评选出20家单位。
服务科技创新生态营造。搭建科研院所、学会、科技工作者与园区合作桥梁,将更多科技资源引向园区,探索在岱家山科创城率先成立全区首家“园区科协联合体”。指导岱家山知识产权科创小镇“碳达峰”&“碳中和”数字环保产业论坛、无人机科技创新人才可持续发展培养等15个项目入选市创新驱动助力计划,奖补资助共计25万元,位居全市前列。积极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任南琪、陈云敏、刘昌明、徐建国等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团来岸,推介落地一批先导技术。联合开展“长江大保护城市河湖修复论坛”等高端学术活动5场,营造崇尚科学精神氛围,推动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聚焦突出重点人群,加快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大型科普活动影响广泛。精心举办形式活泼、贴近民生的系列大型科普活动。5月,围绕“全国科技周”主题,为居民提供集中性“科学知识套餐”百余场。组织辖区中小学生参与中国气象局、科技部、中国科协、湖北省政府联合主办的2021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武汉主场活动。6月,承办2021年全国科普日第二届“中国飞天梦 科普万里行”江岸站活动,辖区近2千名师生参与这场生动有趣的航空知识科普盛宴。该活动直播观看热度达17.3万,被大江金岸、学习强国、人民网、搜狐等平台转载,累计阅读量超百万。7月,组织承办“武汉科学家科普团成立十周年纪念会暨武汉科学普及研究会第二届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推动“院士专家进校园”精品科普品牌在江岸落地见效。上半年,全区已开展“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9场,惠及2千余名师生。
科普品牌效应日益彰显。培育打造系列富有江岸特色的科普品牌,精准发力,创新普惠。策划推出“学党史 学科学 逐梦新时代”系列活动。针对辖区9-10岁小学生创新开展“江岸科学探秘营”活动9场,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想象力,开启江岸青少年科普教育新范式。针对老年人群体和社区居民,着力打造“手把手‘慧’老”“进社区送服务 点亮‘睛’彩视界健康教育”科技志愿服务品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不断提升科技志愿服务精准性、覆盖面,在全区初步形成“三级联动”的科普志愿服务新局面。持续擦亮江岸“科普智慧行”品牌,目前已开展活动6场,先后走进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七会址、红巷、中国建筑科技馆等红色和科教基地,满足辖区居民学党史学科学需求。协同区教育局深入推进“机器人技术进校园”活动,新增4千余名中小学生接受专业的人工智能教育,累计参与学生6.8万人次,中小学机器人团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屡获金奖;开展“放下书包,让我们双手更灵巧”科技材料进校园活动,新增参与学生1万余人,累计惠及学校154校次、学生11万余人。联合团区委组建“红领巾小小科普员”队伍,依托社区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举办科普知识及讲解技能学习实践活动,实施馆校企合作行动,协同吸引带动更多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走进科学殿堂。
科普益民体系不断完善。依托社区、道路、广场、公园、学校等地,持续创建星级科普社区(学校),大力兴建社区科技馆、科普长廊等基础设施,把科普触角延伸至街道社区每个角落,为群众提供“零距离”科普服务。创建花桥街道大江园社区省科普惠民社区1个,累计创建省科普惠民社区6个;创建市五星科普特色社区1个、四星科普特色社区2个、三星科普特色社区4个;五星科普特色学校1所、三星科普特色学校1所;共争取省市奖补资金76万元。提升科普画廊建设水平,对社区现有科普长廊25处,400余延米,276块科普标准化橱窗,每季度定期更新内容,不断增强科普时效性。新建二七街道操场社区科技馆1处,累计建成人工智能、VR、消防、生命科学等社区主题科技馆14处,社区科技馆体系不断完善,科普活动载体、平台更加丰富。
应急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疫情期间,形势复杂严峻,谣言、恐惧、焦虑情绪弥漫,科普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第一时间开展应急科普工作,用科普筑牢阵地,充分利用辖区科普e屏、全媒体视窗等科普矩阵,推送重要部署、通知、公告及权威科普信息1千余篇,应急科普工作成效受到上级科协充分肯定。在开展应急科普同时,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全员下沉一元街道天津社区,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做到“应下尽下”,协助社区做好核酸检测、环境消杀、困难群众帮扶、科普宣传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聚焦联系服务主体,持续提升科技工作者获得感
举办好“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将“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庆祝活动作为一项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抓手。在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期间,联合武汉科技报推出系列报道,宣传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小毛为代表优秀科技工作者16名,集中展示全区科技工作者先进典型事迹和良好精神风貌。围绕“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主题,组织辖区50名优秀科技工作者观摩学习行业内领军企业和国家级实验室,将党史学习和观摩调研活动相结合,达到拓展视野、搭建交流平台目的,切实让科技工作者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节”的温馨,团结引领全区科技工作者当好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做实服务科技工作者工作。通过优化人才服务高地,做实科技人才举荐、表彰、宣传以及引才聚才等方面工作举措,不断增强全区广大科技工作者社会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春节期间,联合区委组织部走访慰问陈孝平、钮新强等10余名院士专家,及时传达区委关心关怀。开展联系科技工作者“大走访”,推动服务科技工作者“大提升”,班子成员先后深入长江科学院、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儿童医院等科研院所、企业、基层社区、科协九届委员单位50余次,了解科技工作者关切需求,共征集问题建议9条,推动工作落实。高质量服务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中国科协江岸站点优势,反映科技工作者意见建议5篇,江岸站点获评中科协“全国优秀调查站点”;通过政协科协科技界别小组提交提案7篇。开展“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推选工作,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设计院总工程师王小毛入围湖北候选人推荐公示名单,全省仅10名。严格落实“汉漾”青年推选工作,积极推荐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3名,展现融入武汉、扎根武汉的幸福生活故事。注重发挥科技工作者优势,成立各街道、电信公司、艾格眼科、魔法启程、湖泊论坛科技志愿服务队伍21支,实名注册科技志愿者超2800人,位居全省103个市区县之首。持续开展各类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百余场,为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贡献了科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