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科协动态

“我对农村和农民有深厚感情”——记武汉市科协驻管寨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杜循刚

发布日期:2020/6/19 15:40:15      来源:本站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图为胳膊受伤仍坚持工作

 

    市科协网讯 (记者 郑莉莉)“村民的事无小事,哪里需要我,我就会到哪里。”杜循刚同志2018年4月开始驻村,两年下乡扶贫的时间他一直这样告诉自己。
    接到下乡任务时,杜循刚因小腿骨折仍在康复期间,但正值武汉市科协驻村扶贫干部轮换,怕耽误扶贫工作开展,他不顾伤情主动向单位申请驻村。自从驻村以来,他在市科协党组和扶贫点街村大力支持下,沉下身心,真抓实干,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对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2019年市级驻村工作队年度考核工作评比中,被评为优秀工作队长(第一书记)。


    狠抓党建 提升村委班子战斗力


    两年来,杜循刚坚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每月与村“两委”及党员一起开展“主题党日”学习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召开贫困户代表大会,宣传党的各项扶贫政策。时刻关注村“两委”干部的发展,近年来新发展党员2名,培养村积极分子5名,储备2名村后备干部。2019年通过村“两委”换届,他被选上村支委员和村纪委委员,切实优化了村级党组织整个队伍结构,提升了村班子的带头致富力。在他平时思想政治工作下,村委干部也消除了之前存在的一些隔阂和矛盾,班子团结共事,支委一班人在谋事、干事能力上得到明显提高。
    驻村期间,杜循刚利用担任市科协学会部部长身份,组织市科协所属学会党组织开展帮扶活动。联系武汉市医学会、武汉农学会、武汉畜牧兽医学会、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等学会科技工作者成立精准扶贫科技小分队,走村串户,实施定点巡回的精准科技帮扶,先后7次组织小分队,80名专家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医疗义诊、村医诊疗医术培训,赠送肥料种子、家庭必备急救包和科技图书等一系列扶贫活动,近千名村民参与受益,深受百姓好评。
    开展“党建+微心愿”认领活动。为充分发挥科协系统结对帮扶责任人和党员干部的帮扶作用,他将贫困户的微心愿收集起来,科协系统全体党员认领20多个“微心愿”,为19户贫困户购买小家电及各种生活物资,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


    驻村帮扶 良性循环带来美丽蜕变


    “精准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市科协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才智力优势,用科技提升扶贫效益,用产业推进脱贫攻坚。”这是杜循刚驻村时,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光勇对他提出的扶贫工作要求。
    几年来,杜循刚紧紧依靠科协党组的支持,依靠科技专家的智力支撑,不断谋划扶贫产业项目,市科协和武汉园发公司俩家帮扶单位帮扶资金达200万元,目前已建成4个扶贫产业项目:140亩桃树基地,存栏600头猪舍,3000只养鸡棚,养猪场隔离消毒点(为村畜牧养殖公司提供有偿服务)。这批扶贫产业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为18名贫困人员和50名村民提供工作岗位,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如今这个曾经被贫困笼罩的集体经济空壳村,从2015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00元到2019年已达到18000元,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全村贫困户已全部脱贫销户,整村脱贫出列。
    积极协调指导驻村两大产业园,带动全村及周边村社发展。他经常上门拜访驻村“能人回乡” 企业“武汉嘉良乐科技合作社”和“企业兴乡”企业“武汉丰美禾畜牧科技公司”两大产业园负责人,与他们共商园区发展。目前已将村产业园与扶贫产业园打造成一个新型农业综合产业园,使之形成良性循环发展圈,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使扶贫成效日益稳固。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为护一村平安,保一村发展,杜循刚坚持“防疫”和“复产”两手抓。疫情期间,他与村扶贫工作群时刻保持联系,指导村防疫工作。该村没有一例感染者,目前全体村民也进行了核酸检查。防疫期间,他了解到村民急需农作物种子春耕备耕,急忙联系武汉农学会购买了近6万元农作物良种,于3月12日专程送到管寨村,解了村民燃眉之急,防止因“疫”返贫,筑牢“脱贫不返贫”防线。
    几年来,他充分发挥共同帮扶企业“武汉园发公司”作用,积极为村公共基础服务建设出谋献策,加强对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力度,池塘清淤扩容,库坝扶砌,新挖水塘40亩,安装2座排水闸,修整机耕路和道路硬化7000米,修建百姓舞台140米,公共卫生厕所2座,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村民健身活动广场2座,乡村公路也装上了70盏路灯,这些服务建设为村民用水、农耕、文化娱乐、出行提供便利条件,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返村务工村民感受最深,无不赞叹党的扶贫政策给他们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心系百姓 真情为民排忧解难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村和农民有深厚的感情。”这是杜循刚常挂在嘴边的话。自从驻村后,杜循刚经常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到村民家中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为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2019年初,在得知贫困户张立志家夫妻二人均因残致贫,以往办低保条件不符合的问题,面对他们未办理低保的实际困难,他与村委商议,再次重新申报,并向街扶贫办反映其特殊困难,最终协调办理了低保。
    村特困户管作利孤身一人,且身患疾病,生活自理能力差,尽管已对他家进行危房改造,但屋里仍空空荡荡。他于是联系帮扶责任人市科协副主席张若光一起为他购置新的床架和椅子。2018年寒冬,他看到管作利单衣薄被,于是和驻村干部到潘塘街自掏腰包,为他购置棉被、防寒保暖衣物和保暖鞋。现在,杜循刚只要返城再回村,每周都要带些食物送给他。今年3月23日刚驻村他便上门看望管作利,发现大门紧闭,敲门很久后,管作利穿着内衣开了门,才得知他病卧家中,本人说是发烧感冒无力。杜循刚心中一紧,赶紧联系村医陈医生和村干部,要求他们马上为他诊断病情,晚上,又专门去驻村伙房煨了一锅骨头汤送上门慰问。
    像这样关心村民的“小”事是杜循刚下村扶贫期间的“常”事,左邻右舍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当得知村民管耀辉常年因身患腿疾疼痛拄拐,不便行走时,他还主动帮忙联系武汉市第一医院专家,介绍管耀辉直接去汉口看病,该村民感动不已。


    “五天四夜”驻村 将特困户当成穷亲戚


    多年来,杜循刚要赡养自己86岁的老母亲和60多岁残疾孤身姐姐,平时他每天都要看望照顾她们,但被派驻村扶贫后,这些都顾不了了。
    管寨村位于新洲区潘塘街的东北部,与麻城市白果镇接壤,距离武汉市120公里2小时路程,是武汉市最远的贫困村。因为远离武汉,他只能每周末回城时照顾她们了,有时周末也难得回城一趟,特别是今年武汉疫情期间,他3月23日就驻村了,帮助村里开展防疫和组织村民春耕备耕,周末基本上都住村里。家中老母亲和姐姐的生活情况成了他最为担心的事,特别是姐姐的糖尿病,尽管她在打胰岛素,但由于体弱多病,病情不断发作,腿脚一直浮肿,他总是说:等疫情结束后带姐姐去医院。但当前扶贫工作任务繁重,村里扶贫工作又不能离开,所以姐姐也一直没能去医院检查治疗。
    两年多来,他严格遵守武汉市驻村工作队管理办法,坚持“五天四夜”驻村,并且自己开垦荒地,种上了多种蔬菜瓜果,可以满足工作队日常生活,春节疫情期间,村民们去他菜地里采摘了不少蔬菜,为缓解村民生活尽一份薄力。他在村里与贫困户结下了深厚感情,把特困户管作利当成了穷亲戚,心里总是记挂着,每次返村都要买好食品、水果送上门,左邻右舍村民时常议论:看杜书记以后走了他么办咯。其实村民们不知道,杜循刚已经和村委们安排好了,不久后,他将符合办理低保条件,管作利的生活会有彻底保障。

 

图为为贫困户送生活物资

 

    加强宣传 展现脱贫工作成效


    为大力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和扶贫成效,杜循刚还专门撰写宣传文章,有力宣传科协扶贫工作给驻村带来的变化和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2018年11月15日,他撰写初稿“科技支撑 产业扶贫拔穷根——市科协、武汉园发公司精准扶贫工作纪实”在武汉市精准扶贫攻坚工作简报第46期上专刊发表。2019年10月16日,他撰文“武汉市科协:科技扶村 为脱贫攻坚插上‘科技翅膀’”在中国青年网上发表。
    当下,他已近55岁了,正值脱贫决胜时期,但他仍雄心勃勃,决心致力于实现管寨村产业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带领广大村民决胜脱贫攻坚,让管寨村充分释放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阔步迈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