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与会人员中引起强烈共鸣。长江日报记者昨晚电话采访了出席会议的北京、上海、武汉三地的3位院士代表,他们表示,习总书记的讲话为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给了科研人员极大的鼓舞。
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指出了具体落实的方法
“三会齐开,十分少见,我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两院院士、武汉市科协主席李德仁昨晚十点在北京接受长江日报记者电话采访,仍难掩兴奋之情。
李德仁院士说,他全程认真地聆听了习总书记的讲话,习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通过科技创新,创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提高中国综合实力,提升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国在2049年即新中国建立100周年的时候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个目标提出的非常及时,我们要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理解创新,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科技创新才能为13亿中国人找出一条不受资源环境限制的出路”。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了如何具体落实科技创新,比如要建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要建一批国际一流学校,培养一批一流创新人才。”李德仁院士说,“作为科学家,都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并愿意为此奉献自己的才华、力量和生命而努力工作。这就要求改变一些观念和管理模式,一个新的点子和想法提出时,多数人都不理解不赞成,一旦投票肯定通不过,如此就贻误了创新的时机。科学不能用投票来解决,有时候新东西用少数服从多数不一定科学。新的想法一定要得到支持,不要捆住了科学家的手脚。我们要相信中国科学家的聪明和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支持,让他们放手进行创新。”
李德仁院士说,湖北武汉是一座有100多万大学生、120多所高校的城市,这使武汉在科技创新大潮中具备更多的优势。由于注重抓科技创新,武汉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此次更要借全国建创新型国家的东风,实现武汉腾飞。
“武汉市科协,要好好学习会议精神,在全武汉市的科研单位、高校、企业中全面推行和鼓励科技创新,全武汉市从科学家到工匠,要发挥所有人的作用。市科协要尽到应尽责任,为科学家排忧解难,发现原创亮点,把国家的政策落实到位,促进科技繁荣发展”。
讲话深得科技工作者的心,现场出现十来次掌声
“现场,习总书记的讲话说到大家心坎里了!”昨晚9时,长江日报记者连线到参加“科技三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郑时龄。他高兴地说,此次召开的“科技三会”不同以往,更接地气、规模更大,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工作者的贴心关怀和重视。
“以往大家对科研工作者都不太重视,科研人员也经常被一些琐碎的规章和杂事困扰,精力都不能完全花在科研工作上,无法做到心无旁骛。”郑时龄院士说,习总书记在这次召开的“科技三会”上强调,要加强科普,让大家都热爱科学,鼓舞了科研人员,增强了科研工作者的信心。
郑时龄院士介绍,会上,习总书记在谈到重视科技体制发展时提到,要体制服务于科研、管理服务于科研,不能用管行政的那套管科研工作。这让郑时龄院士充分感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领导人是真正看到了科研人员的需求、困难之处,强调、指出的都是目前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让郑时龄院士感受最深刻的,就是习总书记接地气的讲话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习总书记讲话时,大家马上回应,多次热烈鼓掌,可见讲的话深得科技工作者的心。”郑院士回忆会议现场,以往仅约半小时的两院院士大会这次变成一个半小时的“三会”,规模更大,气氛更热烈,现场至少有十来次掌声。
大会很实事求是,总书记让我们大胆干
“这次的大会很实事求是,不讲空话。”昨日举行的“科技三会”让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梦恕感触良多,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经费方面的讲话。“习总书记提到科研经费管太严、没法用,这一定要改。总书记让我们科技工作者解放思想,大胆干!”
王梦恕院士昨晚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到,总书记平易近人的讲话,让科技工作者们十分暖心。现场多次的鼓掌,让总书记不禁笑称自己很有群众基础,会上气氛轻松愉悦。
“发展是硬道理,但不创新,发展等于没发展。”王院士谈到自己对创新工作的想法时说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的,当今的创新工作必须与国民经济、人民的需要以及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创新必须要应用,“产学研,还要加上一个‘用’字”。
王院士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举例国外企业的科研经费的投入远高于我国,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各个科研单位,特别是学校、企业,要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总书记强调,要放松科研工作的管理办法,加强企业的成果转化,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点点在理,实事求是”。
王梦恕院士说,不是靠管理得到科技创新,要靠脑袋创新,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以前的问题一定要改。“总书记的话给我们科研人员极大的鼓舞,大家对未来的工作更有干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