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武钢科协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环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开展创新性工作,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开创武钢科协工作新局面,为武钢的经济、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深化“讲、比”竞赛,激励科技人员成长成才
在继承“讲、比”传统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简化、规范活动细则,改进评比方式。首次将“讲、比”活动表彰纳入五年一次的公司科技大会,表彰名单同步进入公司科技大会光荣册和光荣榜,有效地激励了广大科技人员大力开展“讲、比”活动的热情。近年来,共有2万人次参加竞赛,立项2000余项,项目完成率达94%,形成了为服务公司发展凝智聚力的良好局面,一大批科技人员通过“讲、比”竞赛活动不断成长,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产学研结合
武钢科协在全市率先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召开了武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研讨会、审定会,对各专业篇章技术经济指标、关键技术措施、前沿技术跟踪的规划框架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武钢科技发展,将质量效益型道路体现在产品发展、质量提升、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武钢生产经营中出现的技术难点问题,院士专家及时进行研讨,寻求破解方案。如召开了酸洗钢开发研讨会、炼铁原料质量技术研讨会、热轧中厚板产品结构优化研讨会等十多个专题研讨会,为武钢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对冶金行业具有同样的指导作用。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服务企业生产经营
五年来,科协共组织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150余次,组织基层开展学术活动2000余次。学术活动规模、质量和数量均有显著提高。先后邀请徐匡迪、殷瑞钰、刘玠、徐滨士等院士专家作学术报告,多次协助中国科协和湖北省、武汉市科协主办学术年会分会场工作。鼓励基层科协、学会结合各自特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如联合规划发展部经济研究所开展社会责任研讨,支持矿业公司采矿、选矿学组开展技术交流等。通过武汉市科协搭桥与武钢产品上下游企业开展学习交流,如“武钢—神龙汽车技术交流”、“氧气公司与青山石化科技人员的技术交流”。这种面对面、实打实的交流方式,增进了科技人员的相互了解,深受一线科技人员好评。
经过不断的创新与探索,武钢已跃居世界500强企业,竞争力稳居国内钢铁行业前列,成为全球最大硅钢生产基地,进入“国家创新型企业”行列。先后被授予“全国科协先进集体”、“中国金属学会先进集体”、“湖北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武汉市科协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