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路面裂缝是‘伤口’,我们就是给公路贴‘膏药’的人。”10月30日下午,在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报告厅,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付伟博士以《以科学家之心探索,以工匠之手创造——沥青路面新型防水抗裂结构研发与应用》为题,以青藏、川藏高速公路等国家重点工程中的路面防裂技术难题为切口,结合试验数据、工程案例与亲身经历,将“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与“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藏进了从实验室到祖国大地的每一段实践里。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恶劣气候条件下路面平均每3米~5米就有一条裂缝,养护工人反复灌缝却治标不治本。”付伟指着沥青路面反射裂缝的照片,语气凝重。为解决这个难题,他带领团队从“能不能用土工织物防裂”的疑问开始,通过多尺度试验:小尺度MTS疲劳试验验证材料性能,1/3尺寸路面模型做54万次加速加载,再在川藏公路修1.7公里试验段进行11年连续观测。“我在PPT里列的聚丙烯长丝土工织物技术指标,每一个数据都来自上百次试验——克重120g/m²~160g/m²、拉伸强度≥9kN/m,哪怕是吸油率≥1.2kg/m²这样的细节,都要反复验证。聚酯材料在碱性环境下3个月就会老化,而聚丙烯材料能稳定工作,这个结论我们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无数次才敢确定。”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正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求实精神的生动写照。

谈到技术落地,付伟展示了团队编写的《公路沥青路面土木织物应力吸收层应用技术规程》。“这本国内第一本标准,是我们在现场蹲守1000多个日夜总结出来的。”PPT上,施工工艺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确标注,“就像贴膏药,贴得好是良药,贴不好就是狗皮膏药。工程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付伟语气坚定,“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就是工匠精神中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展示的拉萨至林芝高速应用现场图,平整的路面让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互动环节中,有学生问“土木行业就业前景”,付伟没有回避焦虑,而是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我博士毕业做路面研究时,也有人说‘修路没前途’,但我们在川藏、青藏公路用防裂技术解决了实际问题,这就是价值。”他指着PPT里“技术应用全国分布图”,15省4000万平米的应用面积、减少5500吨二氧化碳排放的数据格外醒目,“行业需要的不是‘喊口号’,而是像工匠一样把每一个细节做好,像科学家一样把每一个问题搞透。”还有学生问房屋防水与路面防裂技术的关联,他笑着回应:“我们和产品公司联合研发的卷材,本质都是‘解决裂缝问题’,只是场景不同——这就是科学家精神里的‘举一反三’,也是工匠精神里的‘触类旁通’。”


鄂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