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八项规定学习教育

助企惠民办实事 群众评议问实效

发布日期:2025/8/18 20:17:50      来源:光明日报 湖北日报 长江日报 武汉广电台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助企惠民办实事活动,切实推动解决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市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组织各行各业党员群众代表,对重点实事项目进行实地评议,以“现场看、当面问、督促改”的务实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近期,《光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广电台等媒体聚焦报道了我市助企惠民办实事和群众评议问实效等情况。

光明日报


武汉:助企惠民办实事 群众评议提质效
       今年3月以来,武汉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助企惠民办实事为重要载体,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常态化督办,推动解决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1万余个,以干部作风转变的实际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
       武汉市结合“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群众、企业一线,通过实地走访、集体座谈、民意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开展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在此基础上,指导各级党委(党组)按照小切口、能办到、有一定覆盖面、群众直接受益的原则,组织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领办实事9870余件。
       针对企业办事“流程繁”问题,江岸区行政审批局创新推出“四办”服务模式,将企业全生命周期25个“一件事”整合为“一站式”服务链,累计办理跨域业务16.8万件,平均办理时限缩短50%。聚焦老旧小区“加梯难”,江汉区东民社区通过政策宣导、全链服务、民主协商,将居民同意率从30%提升至96%;青山区冶金街道为68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开展“一户一方案”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监护设备和防滑设施,使老人跌倒发生率大幅下降。江夏区五里界街通过“江夏里”文化街区项目,盘活110亩闲置土地和38栋空置农房,带动200余名村民就业,五一开园以来接待游客70万人次。
       武汉市建立健全助企惠民实事推进机制,督促各级党委(党组)每月至少研究调度1次项目进展,主要负责同志主动承担重难点项目,领导班子成员每人领办1~2件实事。市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遴选100个重点实事项目直接跟进督办,形成闭环管理。
       在科技创新领域,武汉市科创局支持华中数控研制出“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打破国外垄断带动省内机床企业订单增长35%。在民生服务领域,武汉市教育局建成覆盖900所学校的“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实现食材溯源到用餐全链条管理,家长申诉响应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2小时;在城市治理方面,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完成76处闲置空间改造,其中青山区翼果营地将1500平方米闲置地块打造成科普教育与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社区游园,江岸区黄浦大街桥下空间新增140个车位并设置图书角。
       武汉市组织召开2场情况通报会,邀请220余名“两代表一委员”、居民群众代表、新就业群体代表等,通报各区各单位240余个重点实事项目进展情况,现场选出10个高关注度项目开展实地评议。评议员深入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金银湖高中食堂等项目现场提出意见建议。针对“实验室成果如何落地田间”的提问,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现场回应将构建“专家+推广站+示范农场”三级体系;针对充电桩使用问题,武汉市发改委介绍2025年已建设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4.9万个。截至目前,共收集评议意见建议270余条,已反馈相关部门推进整改。

湖北日报


“未来现场”看创新 保障房里说安居
武汉群众评议员一线问效
       人形机器人在生活场景中“实习”,大学生保障房里细数安居便利,城市 “边角料”蜕变为居民乐园……8月7日、8日,武汉市百余名群众评议员带着“三看”标尺,分组深入10个重点实事项目现场,看项目是否聚焦需求、看措施是否务实有效、看群众是否真正受益。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汉持续深化助企惠民办实事活动,创新开展“群众评议”机制,通过现场看、当面问、督促改,推动市直各单位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解决民生难题、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现场看:群众评议员走进“未来现场”
       倒茶、分拣、清理餐桌……在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光谷东智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超市、餐厅等14个场景中“实习”。
       8月8日,20余位武汉企业代表评议员走进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市科创局“系统化布局10个领域科创工作并推动先进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项目。
       位于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由动作训练场、数据采集场、应用实践场和人才培养基地组成,可完成人形机器人概念验证、中试服务、数据集成、场景验证四大功能。
       “这些机器人如何训练?”“未来能否开放共享?”评议员们围着技术人员追问。
       创新中心技术人员回应,光谷正锚定“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成势”目标,吸引整机与核心零部件企业落户,全力打造全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高地。目前,湖北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汇聚近千家企业,关键零部件覆盖率达85%,创新生态圈初具规模。
       在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潘辉手中展示的华山A1000芯片,已跻身国内辅助驾驶芯片出货量前三名。
       “武汉科创成果令我震撼。”群众评议员、武汉叁木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会平由衷感叹,“此次助企惠民办实事活动,让普通群众与中小企业创业者得以亲眼见证创新前沿,真切感知城市作风之变与发展之变。”
当面问:大学生保障房迎来“民生考官”
       “大学生怎么才能申请到保障性租赁住房?一个月租金是多少?有哪些优惠?”
       8月7日,来自武汉各区的居民、大学生代表到访武汉城建都市泊寓·江国路店和汉悦公寓,当面向运营方武汉城建集团抛出大学生最关心的安居问题。
       武汉城建都市泊寓·江国路店是武汉市首宗以挂牌方式出让的新建集中式租赁住房,共有房源1416套,每套房均配置家具家电,可拎包入住,出租对象为新市民、青年人。
       参观过程中,评议员们举起手机记录着每个细节:从家具家电配置,到公共空间的健身设施。他们不时拦下住户询问真实体验,更围着武汉城建集团运营人员追问“刚毕业怎么申请”“租金有没有优惠”。
       “一个月1200元,就能租到一套配备齐全的两居室。”从湖北工业大学毕业后,刘奇果在汉悦公寓·燕归园店已居住两年。
       武汉城建集团旗下安居集团负责人现场亮出“安居账本”:2025年,已全面对接82所在汉高校,打通20余所高校政策宣传渠道,举办32场校园活动,为应届生定制“乐租、乐业、乐购、乐游”保障方案,提供最高90天租房优惠政策和“免租10天”试住活动。“我们通过‘接收划转+收购存量+轻资产合作’三维模式加速房源供给,目前有44个开业项目、超万套住房,开业增速跃居全国第四。”
       “以前了解政策多是隔着文件看条文,今天是真真切切和制定、执行政策的人面对面交流,每一个疑问都能得到即时回应,这种透明度和亲近感前所未有。”武汉商学院通识教育学院讲师童索凡感慨。
督促改:闲置地块变身“金角银边”
       青山区冶金大道翼果营地,科普展板与绿植相映成趣,居民带着孩子驻足观看;江岸区黄浦大街桥下,“护学驿站”有家长带着孩子正翻阅图书角的书籍。8月7日,群众评议团带着审视的目光走进这两处由闲置空间改造的惠民场所,现场检验城市“边角料”的蜕变成果。
       占地1500平方米的翼果营地,曾是冶金大道旁的闲置地块。如今通过“政企联动、多方共建”,将其打造成集科普教育、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社区游园。黄浦大街立交桥下,曾经的灰色空间已化身多功能服务站,140余个车位缓解了周边“停车难”。驿站内的座椅和图书角,让等待接孩子的时光不再焦灼。
       “这些‘金角银边’正是城市温度的体现。”武汉市城管执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武汉将打造100处“小而美”公共空间列为重点民生实事,通过清脏治乱、见缝插绿等微改造手段,已完成76处闲置空间的华丽转身,一批如江汉区西北湖小游园停车场、汉阳区桃花岛体育公园等特色项目,正成为市民家门口的活力角落。
       实地调研结束后,评议员们来到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听取全市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小而美”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工作推进情况。“改造能否多融入武汉文化元素?”“设施美观度够了,但健身器材、社交空间等实用功能还要加强”“桥下亲水区域须增设防溺水警示和AED设备”……一条条带着温度的建议,直指民生需求的细微处。
       “群众的眼睛最雪亮,这些建议就是我们改进的路线图。”城管部门现场回应:将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索优化可持续运营机制,压实长效管理责任,打造更多宜居、美丽的城市微空间。
长江日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助企惠民实事办得怎么样?百名群众评议员现场“阅卷”
       8月7日和8日,武汉百名群众评议员走进社区、学校、医院、科技企业、人才公寓等地,看社区党群中心亲民化服务改造、看中小学校园餐整治、看免费惠民筛查、看科技创新成果、看高校学子留汉安居、看城市如何打造小而美的城市空间……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开门教育要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是重要要求。
       邀请群众评议员“现场看、当面问、督促改”,是武汉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举措。通过评议员现场“阅卷”,实地评议助企惠民实事项目推进效果。
看民生:智能化透明化让人更安心
       从就业到教育,从医疗到养老,都是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实事。
       8月8日上午,在金银湖高中食堂的收货区,该校相关负责人扫描鸡蛋箱上贴着的溯源二维码,指着屏幕向评议员介绍,“这批鸡蛋的养殖基地、检疫报告、运输轨迹会同步到市教育局的监管平台。从食材入库到加工烹饪,每个环节都有数字化记录,一旦发现问题可立即追溯源头。”
       随后,评议员们又来到武汉四中。走进该校备餐间,评议员们注意到天花板上有多个摄像头。该校主要负责人介绍,“这些是智能摄像头,可以实时捕捉操作过程,若出现未按规定佩戴口罩、生熟食品混放等情况,系统会自动发出预警。以前靠人工巡查难免有疏漏,现在有了智能监管,风险隐患能及时发现。”
       这两所学校食堂的“中枢大脑”,位于武汉市教育局内。在全市数字食堂监管平台上,可查看联网学校的食堂数据,具体有消费管理、财务管理、食材管理、互联网+明厨亮灶等模块,实现从食材溯源到师生用餐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全市数字食堂监管平台可看到学校食堂的实时景象。 记者梁爽 摄

       群众评议会上,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提供食堂服务的900所中小学校食堂已全覆盖建成“数字食堂”。
       “我们的孩子们真幸运,赶上了这么好的制度。”评议员陈淑颖感叹,“看到中小学食堂能这么数字化、透明化,让我们家长很安心。”她还建议,希望食堂数字监管平台能出“家长版”,让家长也能实时关注到孩子们的舌尖安全。
       当评议员们来到黄陂区妇幼保健院时,32岁的准妈妈李静正在排队预约孕妇免费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项目:“听说这项筛查能查三种常见染色体病,关键是自费的话要1000多元,现在都由政府承担了。”她话音刚落,导诊台护士便递上了《无创产前基因筛查知情同意书》,上面清晰标注着检测范围和随访流程。


群众评议员来到黄陂区妇幼保健院参观。 记者梁爽 摄

       在武汉市妇幼保健院(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护理室内,医生正轻柔地为刚出生不久的宝宝采集足跟血,为宝宝进行遗传代谢疾病筛查。医院主要负责人介绍,该院自2018年开始免费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工作,近3年年均筛查新生儿9万余人,筛查率达99%以上。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孕妇免费无创产前基因筛查项目已完成4.4万人次,发现高风险病例322例,全部进行随访到位。同时,完成新生儿五项疾病筛查(含听力筛查)4.62万人,筛查覆盖率达99.33%。
       “现在养孩子成本不低,产检又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政府能把这么重要的筛查项目纳入免费范围,对很多家庭来说真是天大的好事,生娃的底气更足了!”评议员吴孝梅说。
此外,评议员们还走访了武汉城建·都市|泊寓(江国路店)、汉悦公寓·燕归园店,了解高校学子留汉安居项目;走访江汉里吉年颐养中心、水果湖综合养老中心,了解养老服务建设;走访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江汉区经办服务中心,了解医保基金管理等项目内容。
看服务:基层治理的细微创新提升百姓幸福感
       “以前是办事窗口,现在是生活客厅”,在江汉区北湖街道横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群众评议员们一边看、一边拍,一边感慨。
       今年,全市启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项目,第一批26个社区撤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内的办事柜台,为居民腾出最大活动空间。
       盛夏高温,走进江汉区北湖街道横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片凉爽,更是一片热闹。年轻人带着笔记本电脑在社区大厅办公,年长的居民聚在一起做蛋糕、写书法、下象棋,年幼的孩子们则在社区志愿者的带领下玩游戏……
       看到群众评议员们来参观,正在写书法的殷秋桂阿姨主动起身,当起了社区宣传员:“我几乎天天都来社区服务中心。”殷秋桂说,这里活动丰富,她除了写书法,还在社区学习手势舞。“社区工作人员压缩办公区域,把空间腾出来给我们用,大家来这儿坐一坐,玩一玩,邻里更和睦,社区也更有凝聚力。”
       汉阳区四新街道澜菲溪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也是同样的温馨氛围,澜菲溪岸社区负责人表示,居民参保登记、退休年审等20余项民生事务,已经由过去的“现场办”改为“网上办”。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群服务中心“去办公化”,进行亲民化改造是趋势。


澜菲溪岸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聚在一起学习手工花。 记者张维纳 摄

       “基层治理的细微创新激活了城市细胞,转化为可感知的民生获得感与幸福感。”走访后,评议员刘继峰向记者感慨,现在的社区服务中心更像一个共享会客厅。
       参观完社区,评议员们又参观了充美武汉CBD超充示范站和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示范站。
       在充美武汉CBD超充示范站,网约车司机刘师傅一边擦车一边和来此参观的评议员们闲聊,“我刚刚接了一桶水,还没擦完车,电量就接近80%了。”刘师傅说,车站里配备了洗手间、餐厅、休息室,充电之余,车主可以避暑小憩,或购买食品补能。
       据悉,该充电站位于武汉中央商务区(CBD)核心区域,可同时容纳64辆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
       在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示范站,评议员们则看到了关于智能充电的未来想象——爱车不仅可以自动充电,还有机器人帮助车主完成充电。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园区,移动机器人充电桩正在为车充电。记者张维纳 摄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现场介绍,2025年计划全市建设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8万个,截至6月底,全市已建设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4.9万个。
       “无论是充电桩的建设配备,还是充电黑科技,都让大家对购买电车更有了信心”,实地参观完,评议员们围绕充电安全、充电费用、充电桩文明使用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
       此外,评议员们还参观了江岸区黄浦大街桥下空间、青山区翼果营地等,看城市如何利用闲置区域打造“小而美”的公共空间。
看创新:建议组织公众开放日,让科技成果被看见
       8月8日上午,群众评议员们来到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了解武汉高端芯片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步入展厅,陈列的“华山”系列芯片立刻吸引了评议员们的目光。“为什么取名‘华山’?”面对询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从容解答:“‘华山’寓意攀登技术高峰的险峻与决心,也象征我们芯片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支撑作用,如华山之脊。”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领先的车规级智能汽车计算芯片及基于芯片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产品在东风、吉利,比亚迪等车型上已实现大规模量产。
       走进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刚一进大门,评议员们就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科技感,整齐列队的6台人形机器人在大家身边翩然起舞。它们灵活地完成高抬腿、举手等动作,步伐协调,机器人群舞表演引得现场惊叹连连。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5年6月4日在武汉光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正式揭牌,是当前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平台。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翩然起舞。记者高萌 摄

       “震撼!”评议员王春梅感叹道,“这些技术未来将深刻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建议政府和企业定期组织跨行业公众开放日,让创新成果被看见,也让企业更贴近市场脉搏。”
评议员李会平深有同感:“这不仅启发我们自身转型,更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窗口。”
       市科技创新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针对人形机器人、AI大模型+、高端芯片等重点赛道,已密集出台7项专项政策,目标年内突破15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不少于10项重大成果。”
       8日下午,群众评议员们走进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土壤传感器、智能配肥机等设备揭示了“数字农业”的奥秘。评议员们仔细察看生物农药样品,询问数据采集精度和实际应用效果。
       在武汉伯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评议员们观摩了解了基因研究及支持种业发展建设情况。这家成立不到十年的企业,拥有高通量基因编辑等四大技术平台,是8000多个科研团队和250余家种业公司的坚实后盾。
       “我在农村长大,如今看到农业科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既欣慰又震撼。但最关心的是:实验室里这么多好成果,怎么真正落到地里、惠及农民?快速打通从研发到产业的‘最后一公里’?”评议员张才志问道。
       面对犀利提问,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现场回应:“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创建的初衷正在这里,我们着力推动科技与人才、高校、企业、金融等要素深度融合,借助农创中心的平台优势,支持高校的好成果就地孵化成企业,引导企业的好产品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通过构建‘专家+推广站+示范农场’三级体系,让成果变产品,产品成产业,努力发展企业、做大产业,最终惠及市民和广大农民。”
       “人形机器人在农业采摘、温室巡检上潜力巨大。建议相关部门设立专项,推动在设施农业中试点应用,并协调专家团队对企业进行精准技术指导。”评议员张真宝建议说。
       走出会议室,扎进一线,现场看,当面问,督促改,活动中群众评议员们畅所欲言,从产业视角和民生关切发问,倒逼政策与市场需求、群众要求精准对接。
武汉广电台
武汉:助企惠民办实事 以评促改见实效
       自今年3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小切口、能办到、有一定覆盖面、群众普遍受益直接受益”为原则,在全市组织开展助企惠民办实事活动。
       自活动启动以来,市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定期调度项目进展,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牵头领办重点项目,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急难愁盼”,全市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确定167个市级助企惠民实事项目、75个区级助企惠民实事项目,推动政策红利精准直达。
【采访】武汉市科技创新局高新技术一处一级主任科员 王赓
       我市聚焦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等5大未来产业和高端芯片、人工智能大模型等5大关键赛道,系统部署科技创新助企惠民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题部署并推动出台系列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和政策措施,全力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已打造形成矩阵式科技攻关体系。
【采访】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处副处长三级调研员 董敬国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充电设施建设工作,并将建设改造8万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纳入了2025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民生实事。截至6月底,我市已建成充电桩4.94万个,完成了年度目标的62%。
在民生服务领域,我市着力破解群众“身边事”,涉及医疗、养老、托育、交通、物业等多个民生领域。
【采访】武汉儿童医院党委书记 周爱芬
       免费的孕妇产前基因检测这个项目在没有实施民生项目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孕妇她觉得太贵了,不能够接受这个检测。后来政府推了免费以后,那么这几年应该说在武汉市的检测几乎可以做到接近100%。我们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作为实施单位,我们一定尽全力把这些民生项目把它实施好落实好,真正地为民办实事。
【采访】武汉吉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余永辉
       街道养老综合体,通过整合医疗、法律等资源,构建由专业人员、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组成的三级服务网络,以打造老年人友好型社区为目标,满足老年家庭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与获得感。
       在经济发展一线,我市针对市场主体需求,在项目融资、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涉企服务。通过这些举措,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作风转变的“温度”,让企业体会到服务的“力度”。
【采访】武汉市助企惠民实事实地群众评议员 张真宝
       我建议我们市里出一些新的政策,助力这些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这些成果都转化成实地的产业,助力我们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发展。
       为确保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我市创新开展“群众评议”机制。7月底,市委组织召开2场情况通报会,向220余名“两代表一委员”、居民群众代表、新就业群体代表等,通报各区各单位240余个重点实事项目进展情况。组织评议员按照“项目是否聚焦需求、措施是否务实有效、群众是否真正受益”的原则,确定10个群众关注度高的项目,并启动“实地评议”,通过“现场看、当面问、督促改”推动问题整改。
【采访】武汉市助企惠民实事实地群众评议员 陶久娣
       原来是办公的一个模式,现在还是场地于民,不管是老、小,还是中青年,都有活动的空间,居民的一种参与感和幸福感指数不断地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采访】武汉市助企惠民实事实地群众评议员 李星
       今天下午来参观了武汉市儿童医院的关于无创的基因筛查新生儿的(项目),我觉得这件事是减轻了很多年轻人对于生育的一个焦虑,对社会是有好处的。
【采访】武汉市助企惠民实事实地群众评议员 陈淑颖
       非常感谢今天给了我这个机会来做一个调研,(武汉)四中分了三个食堂,学生是错峰十分钟去吃饭,这就是在关心我们的孩子吃饭的一个感受,然后再通过国家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可以做一些监管,让我觉得我的孩子以后在学校生活是非常安心的。
       截至7月底,各级党委(党组)累计梳理解决市场主体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1万余个,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社会广泛认可。
       下一步,武汉将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市直各单位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解决民生难题、优化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动“纸上实事”变为“落地成效”,让群众和企业真正感受到学习教育带来的作风之变、发展之变。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