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贵州的深山里,有一口‘大锅’——它直径500米,能装下20多个我们这样的校园。那是‘中国天眼’,是我们倾听宇宙心跳的耳朵。”9月19日下午,在东西湖区金银潭小学悦行楼报告厅内,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滕钺以《追“星星”的人 传承“科学家精神”,投身祖国需要的地方》为题,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将“中国天眼”FAST和南仁东的故事娓娓道来,为200名小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与精神世界的窗口。
“为什么这口‘大锅’要建在贵州深山里?”滕钺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孩子们回答道“是为了避开城市里的手机信号!”滕博士笑着点头,进一步解释:“就像大家在课堂上要安静才能听清老师讲话一样,天眼也要在宁静的群山之中,才能捕捉到宇宙中微弱的脉冲星信号。”他描述跟随社会实践队走进大窝凼洼地的经历:“当我站在‘天眼’边缘,低头看200多米深的‘锅底’时,腿都发抖了。而南仁东爷爷和他的团队,就在这里奋斗了22年。”
“别人都有自己的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滕钺重复了南仁东当年的话,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就为这句话,他带着团队走遍上百个洼地,花了整整12年才选定址。”礼堂里静悄悄的,孩子们睁大眼睛,仿佛看到了那位在群山间跋涉的科学家背影。当听到南仁东在“天眼”落成后没多久就因病去世时,不少孩子抿紧了嘴唇。“为什么南仁东爷爷要坚持做这件事?”滕钺望向台下,“因为他不愿意中国在天文领域永远落后。这种不甘落后、勇攀高峰的精神,就是科学家精神中最动人的部分。就像你们想当警察、医生、宇航员一样,南仁东爷爷的理想是让中国也能‘听见’宇宙的声音。这个理想很大,但他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实现。”
除了南仁东,滕钺还带来了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院士们的故事。当他展示赵学田教授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制图九字诀时,孩子们跟着齐声朗读;讲到段正澄院士“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来一个‘脉冲’自己就‘震荡’”的科研态度时,他特意停下来解释:“就像大家做数学题,要静下心来一步步计算,不能一遇到难题就放弃。”在整个宣讲活动中,孩子们争相举手提问,滕钺一一耐心解答,结尾他真诚地说:“也许你们中就会有人成为天文学家、工程师,去回答这些问题。科学的星空需要更多追星的人,而科学家精神就是指引方向的北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