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科协

最新信息

这场学术沙龙上,桂建芳院士讲述了“四个突破”

发布日期:2025/7/22 16:30:03      来源:长江网      作者: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长江十年禁渔为全球大河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7月18日,武汉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2025年学术沙龙讲座第一期暨第六十七期大河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桂建芳作题为《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智慧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本次活动由武汉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主办,长江文明馆(武汉自然博物馆)承办。


武汉市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2025年学术沙龙讲座第一期暨第六十七期大河讲堂吸引大批听众

      “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谈到长江大保护战略和长江十年禁渔,桂建芳院士首先引用古代大禹曾颁布的禁令。他说,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水产品的增长完全源于养殖。水产品作为“蓝色食品”提升国民营养及其低碳排放的环境友好性,已成为国际前沿和热点。美国某科学期刊曾发表题为《中国渔业可救护海洋》的科普文章,盛赞“一群富有远见的科学家和管理者制衡了养鱼需求和水质净化的关系,养出了消费者需要的水产品,又使湖泊和池塘更加净化”。


桂建芳院士作题为《长江十年禁渔的生态智慧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

      由于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催生了让江湖休养生息、生态优先的中国渔业和水生生物养护政策,曹文宣院士2006年开始呼吁的“长江十年禁渔”于2021年得到实施,开启从“捕”到“养”再到“护”的生态智慧新策略。据统计,2022年,长江江豚的数量就止跌回升,年增长4.3%。
      桂建芳院士认为,长江十年禁渔令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更是推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全球大河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


长江文明馆小小志愿者向桂建芳院士提问

      在此背景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对于我国淡水渔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桂建芳院士潜心研究银鲫及异育银鲫新品种培育及其种业发展课题40余年。本期学术沙龙中,他讲述了近五年来关于异育银鲫原创成果及育种技术创新的四个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创建了多个部分同源基因和等位基因同时高效编辑的精准技术。银鲫一般有80多根肌间刺,而经过基因编辑后银鲫没有肌间刺,由此解除了消费者吃鱼卡喉的烦恼。
      第二个突破是创制基因组重构的合成多倍体新技术,获得了批量的整入有鲫双单倍体基因组的双四倍体,解决了长期困扰遗传学家如何获得遗传多样性的难题,拓宽了科研人员对单性物种遗传多样性起源的认识。
      第三个突破是创建了合成不育异源多倍体的高效路径,将可持续大规模生产无减数融合生殖能力的新双三倍体克隆系与不同鲤科鱼类进行交配,可快速创制出多种不育的异源多倍体群体。
      第四个突破是结合基因编辑技术创建了育性可控的合成不育异源多倍体路径,避免鱼类逃逸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有效保护水产种业的知识产权。


学术沙龙讲座结束后,长江文明馆第八期小小志愿者正式上岗

      据介绍,异育银鲫原创成果及育种技术创新是水产育种推动养殖产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范例,2024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75个首创故事之一”。
      桂建芳院士还透露,异育银鲫“中科6号”生长快、抗病力强,已在江苏、湖北等鲫鱼主养区完成中间性生长对比试验,计划今年申请认定新品种。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271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