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望丰青少年空间里,一场以“电”亮未来,“磁”趣共享为主题的科学素养课,正将“电”与“磁”的奥秘,慢慢在孩子们眼前展开。
课堂从孩子们最熟悉的日常切入。“你们知道冰箱贴为什么不会掉吗?爸爸刮胡刀的充电座怎么不用插线也能通电?妈妈的手机支架又怎么能稳稳吸在铁片上?”一个个生活中寻常的现象像一颗颗石子落入好奇的池塘,激起阵阵涟漪。随后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这些现象背后蕴含的原理:冰箱贴里藏着的小磁铁会产生看不见的磁场,就像有一双无形的手紧紧抓住铁质的冰箱门;电动剃须刀的无线充电座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让电流“穿过空气”传递能量;而手机磁吸支架则巧妙运用了磁力的吸引作用,让手机既能稳稳固定又方便取用。
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现象,其实都蕴含着电磁学的奥秘。
“现在让我们把视线转向更宏大的应用。”随着老师的话语,屏幕切换到上海磁悬浮列车的壮观画面。通过多角度拍摄和特效处理,视频清晰地展示了列车底部与轨道之间那看不见的磁力场。慢镜头下,同极相对的磁铁产生的排斥力被形象地表现为蓝色的能量波纹,让“同性相斥”这一原理变得触手可及。配合老师的解说,孩子们渐渐理解,原来这列“会飞的火车”运用的就是和冰箱贴同样的磁力原理,只是规模更大、技术更精密。
最让人期待的,是从磁悬浮列车延伸出的动手环节。孩子们两两一组,迫不及待地开始组装简易的磁力小车,探索磁力的奥秘。虽然这些简易装置无法实现真正的悬浮,但当孩子们轻轻推动小车,看着它在磁力的作用下平稳滑行时,那种成就感和喜悦溢于言表。
当抽象的科学知识变成指尖可触的真实体验,当“同性相斥”的原理通过磁力小车变得直观可见,科学的魅力就这样悄然绽放。这正是科普的意义所在——让科学走出课堂,走进每个孩子的生活。